八月的延安,晨光漫过宝塔山的轮廓,将革命圣地的沟壑染成金色。今天,成都东软学院 “东软青年” 朝阳社会实践队延安分队怀揣赤诚,开启了为期数日的红色实践之旅。首日行程里,实践队从文艺旧址到历史展馆,从经典传唱到民俗体验,在触摸历史、对话先辈中,让青春与延安精神撞个满怀。
于文艺摇篮,续红色弦歌
“从延安文艺座谈会走来,文艺始终是照亮民心的火把。”带着这份认知,实践队员们首站踏入延安文艺纪念馆。展厅内,泛黄的《白毛女》演出剧本上还留着先辈修改的笔迹,玻璃展柜里的《黄河大合唱》手稿,音符间仿佛仍跳动着抗战时期的激昂脉搏。队员们围着“木刻版画创作区”驻足,听讲解员讲述当年文艺工作者背着画板深入田间地头,用刻刀记录军民鱼水情的故事,“文艺为人民”的初心,在实物与史料的交织中愈发清晰。
沿着文艺先辈的足迹,实践队员们来到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。青砖窑洞前的老槐树依旧葱郁,走进古朴的礼堂大门,木质座椅、斑驳舞台瞬间将大家拉回那个“以艺抗战”的年代——这里,曾见证无数经典文艺作品的诞生,也曾回荡过鲁艺学子救亡图存的歌声。今天,队员们在此接力传承:整理衣襟、调整站姿,当《黄河大合唱》的前奏响起,队员们齐声高唱 “黄河在咆哮,黄河在咆哮”,歌声穿透礼堂,与七十余年前的鲁艺回响共振。排练时的反复打磨、表演时的热泪盈眶,让我们真正读懂:经典从不只是旋律,更是代代相传的家国担当。
于民俗之间,承文化根魂
午后的延安,风里带着陕北大地的厚重气息。我们走进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,在“红色堡垒・边区脊梁”展区,通过动态地图、场景复原,重温西北局领导陕甘宁边区军民 “自己动手、丰衣足食”的奋斗史。在习仲勋同志的工作场景复原展柜前,“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”的题词格外醒目,队员们轻声诵读,纷纷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悟:“青年当以先辈为镜,把‘人民’二字刻进行动里。”从“大生产运动”的农具到“支援前线”的书信,每一件文物都是“为人民服务”的生动注脚,让我们对“初心使命”有了更具体的理解。
实践的最后一站,是一场与陕北文化的深度对话——学习安塞腰鼓。换上红绸点缀的陕北服饰,双手握住鼓槌,专业老师先为我们讲述腰鼓背后的故事:“这鼓点,是陕北人对抗苦难的呐喊,也是欢庆丰收的喜悦。” 随着 “咚锵!咚锵!” 的节奏响起,队员们跟着抬手、踢腿,红绸在空中划出热烈的弧线。刚开始时,有人跟不上鼓点,有人动作不协调,但没有人轻言放弃,相互纠正姿势、齐声喊着节拍,直到鼓点与脚步渐渐合拍。当整支队伍的鼓声连成一片,队员们不仅学会了一套完整的腰鼓动作,更触摸到了陕北人民 “苦中作乐、奋勇向前” 的文化基因 —— 这,正是传统文化给予青年的精神力量。
于足迹之间,承红色之魂
夕阳西下,回望今日走过的红色足迹,从文艺殿堂到历史展馆,从经典传唱到民俗体验,每一段经历都如同一颗种子,在队友们心中种下 “传承” 与 “担当” 的萌芽。作为 “东软青年”,我们深知:延安之行不仅是一次实践,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。
明日,实践队员们将继续踏寻红色地标,解锁更多实践故事。请持续关注 “东软青年” 朝阳队延安分队,一起见证大家在圣地延安的成长与收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