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锦囊 | 解锁七个小习惯,告别低能量状态!
发布时间:2025年4月15日   转载自:雪绒花心理   阅读:15

 

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?被学业压力压得喘不过气,或是突然陷入莫名的情绪低谷,明明有很多想做的事,却提不起精神行动…… 别担心,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低能量状态。

今天,我们为大家带来7个科学有效的心能量补给法,帮你快速充电,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!

一、让阳光成为你的情绪充电器

科学依据

阳光对情绪的影响远超想象。当我们暴露在自然光下时,身体会分泌更多血清素 —— 这种快乐激素能稳定情绪、提升动力。反之,长期缺乏光照(如连续阴雨、久居室内)会导致血清素水平下降,直接引发疲惫、低落等负面情绪。研究显示,秋冬季节高发的季节性情绪失调(SAD),正是由于光照时长和强度不足所致。

行动建议

抓住每一个晴天,到户外拥抱阳光吧!你可以在课间或午休时到操场散步,让阳光洒在脸上和手臂;通勤时提前一站下车,步行感受自然光线;即使在室内,也尽量选择靠窗的座位学习,让阳光透过玻璃为你充电。

二、动起来!身体是情绪的最佳盟友

科学依据

身体状态与心理状态紧密相连。大脑会通过扫描身体状况来评估我是否有能力应对挑战—— 当身体长期久坐不动时,大脑会误认为我很虚弱,从而触发回避压力的保护机制,导致情绪低落、行动力下降。而运动能打破这一循环:2018年一项覆盖120万人的研究发现,有运动习惯的人,每月精神健康不佳的时间减少43%,对抑郁倾向人群效果更显著。

适合大学生的轻运动

不必追求高强度训练,微小的行动就能带来改变。例如,课间花5分钟在走廊拉伸、爬楼梯;傍晚去操场慢跑20分钟或打一场羽毛球;在宿舍跟着帕梅拉视频做10分钟燃脂操。关键是动起来——每小时起身活动2分钟,避免久坐带来的能量枯竭。

三、20分钟自然疗愈时间

科学依据

都市生活中,我们的大脑长期处于自上而下的任务模式——持续聚焦问题、处理信息,这会消耗大量认知资源,导致疲惫感。而自然环境能让大脑切换到自下而上的感知模式:当你看着树叶在风中摇曳、云朵在天空流动时,副交感神经会被激活,呼吸变缓、心跳减慢,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下降,内心逐渐回归平静。

实操指南

如果时间充裕,每周至少安排一次自然接触——去公园的湖畔静坐20分钟,观察光影在湖面的变化;或到校园绿地里,听鸟鸣、闻草木香。若不便外出,也可以在午休时观看《地球脉动》等自然纪录片片段,或在宿舍养一盆绿植,打造微型自然角——研究表明,即使是观看自然图片,也能缓解焦虑。

四、定制你的回血清单

科学依据

当人处于低能量状态时,大脑的执行控制网络会因负面情绪消耗大量资源,导致决策能力下降。此时,选择低启动门槛、高反馈效率的任务,能快速激活大脑的奖励系统—— 完成一件具体小事(如整理文件)会触发多巴胺分泌,同时通过目标达成的事实,向大脑传递我能掌控生活的积极信号,打破自我怀疑-行动力瘫痪的恶性循环。

行动指南

·日常积累阶段:每周记录3件做起来轻松且有成就感的事,例如给绿植换盆、拼完一幅迷你拼图、用手机剪一段1分钟的生活 vlog,逐渐形成专属清单;

·情绪急救阶段:低谷时优先选择无需社交、即时反馈的事项,如给电脑桌面换一套清爽壁纸、给3天后的自己写一封鼓励信,用可触碰的完成感覆盖低落情绪;

·进阶应用:将清单按能量类型分类 ——专注型(如解一道数学题)、治愈型(如手绘简笔画)、整理型(如收拾衣柜),根据当下状态灵活选择。

五、从旧时光中提取情绪能量

科学依据

大脑的情景记忆系统具有神经可塑性——主动回忆美好经历时,海马体与前额叶皮层会重新激活当时的神经活动模式,仿佛时光倒流。这种心理时间旅行能有效降低皮质醇(压力激素)水平,同时增强自我认同 —— 尤其是聚焦个人独特经历(如第一次独立策划活动、收到陌生人暖心留言)时,能强化我是有价值的核心信念。

沉浸式回忆

当你感到低落时,不妨翻开相册,看看那些曾经让你笑得合不拢嘴的照片;或者翻出日记,重温那些令你感动、自豪的时刻。这些美好的回忆,就像一束束温暖的光,能迅速照亮你的心灵,让你带着这份温暖和力量,重新面对眼前的困难。

六、构建轻量而温暖的能量网络

科学依据

社会支持理论指出,哪怕是非亲密关系的正向互动,也能通过情绪共鸣和自我表露提升心理韧性。例如,在学习论坛分享备考焦虑时收到一句“我也卡在这部分,一起加油”,这种被理解感能快速降低孤独感;而在知乎回答专业问题获得点赞,会激活自我效能感,强化我能提供价值的认知。

大学生专属轻社交场景

试着参与一些社团活动、线上讨论小组,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;或者为他人提供帮助,收获他们的感谢和认可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弱关系,其实能为我们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,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善意和温暖。

七、主动放空练习,给大脑按下重启键

科学依据

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(DMN)在我们清醒但无明确任务时会过度活跃,导致思绪反刍(如反复回想今天发言是不是太蠢了)。而发呆能通过非评判性观察(如专注呼吸)抑制DMN活动,减少内耗。研究显示,每天10分钟的无目的静息,可使焦虑水平降低20%。

行动建议

·看云者模式:躺在操场草坪上,用手机秒表设定8分钟,专注观察云朵形状变化,当思绪飘向“作业没写完”时,轻轻对自己说“哦,又想了”,然后将注意力拉回云层;

·声音侦探模式:坐在图书馆走廊,闭上眼睛列出此刻听到的3种声音(空调嗡鸣、笔尖沙沙、远处脚步声),用被动倾听替代主动思考;

·流水冥想模式:接一杯热水握在手心,凝视水面涟漪,感受温度从掌心传到手臂的过程,同步默数呼吸次数(从1数到10,循环往复)。

Copyright © 2002-2025 成都东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
邮编:611844
蜀ICP备12011972号